隨著功能性服裝的日益流行,以及涼感紡織品技術上的成熟,紡織品的涼感功能已經進入實用階段,為了規范市場上的不良炒作,以及對涼感紡織品有一個正確的評定,相關部門制定的兩項關于涼感紡織品的產品標準,一個是FZ/T 73067-2020 《接觸涼感針織服裝》,一個是FZ/T 62042-2020 《涼感面料床上用品》,這兩項標準于2021年4月1日正式實施,這也標志著在紡織品的功能性產品中,涼感紡織品也開始正式有標準可依。
涼感紡織品的概念最早出現于日本,其出發的初衷就是為了減少夏天人們對空調的依賴,從而減緩地球變暖的趨勢,所以在前幾年,國際上沒有相關涼感紡織品的測試及評定標準時,在紡織品的國際貿易中,關于涼感紡織品的測試評定標準都是按照日標執行的。
涼感紡織品技術的發揚光大起步于美國,當涼感紡織品的概念被引進到美國后,美國的一些纖維研發公司從纖維的結構及原料入手,開發出來很多實用性的涼感纖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coolmax,直接用“cool”來表明纖維的涼感性能,但是coolmax纖維只是利用其吸濕快干的性能,使人體產生的汗液快速導出而帶走一些熱量,其給人的感覺是干爽而不是涼爽。
在我國首個關于紡織品涼感性能檢測和評價的標準GB/T 35263-2017《紡織品 接觸瞬間涼感性能的檢測和評價》標準中,對紡織品的涼感性能的定義是,皮膚與低于其溫度的織物接觸時,引起皮膚表面熱量快速流失,溫度瞬間下降,再經過皮膚中感溫神經末梢反映到大腦后形成的涼爽感覺。
從這個關于涼感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coolmax其實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涼感纖維,要使皮膚接觸紡織品后能引起皮膚表面的熱量快速流失,就必須要求紡織品具有良好的導熱性能,同時紡織品本身不會快速吸熱升溫,也就是必須具有吸熱慢而散熱快的特點。目前賦予紡織品具有涼感功能的方法主要有使用涼感纖維或做涼感后整理。
涼感纖維主要是一些化學纖維,就是在纖維的紡絲液中加入導熱性能好的一些物質,例如我們說的玉石纖維,就是在纖維紡絲液中加入了玉石或云母等礦物質的納米狀粉末,利用這些礦物質導熱性能好又吸熱慢的特性,從而使得纖維具有涼感的功能。在保暖紡織品中提到的相變調溫纖維也可以用來制作涼感紡織品,因為相變物質不但在低溫下會通過相變來產生放熱反應而使紡織品具有保暖功能,還可以在高溫環境下通過逆相變來產生吸熱反應而使紡織品具有涼感功能。
涼感整理主要是利用涼感整理劑易揮發性,或遇水發生吸熱反應的特點,使得紡織品接觸皮膚后因為整理劑的揮發而帶走表皮的熱量,或因為整理劑與表皮的汗液發生吸熱反應而使皮膚表面溫度降低,常用的涼感整理劑如揮發性好的薄荷油、遇水發生吸熱反應的木糖醇等。
每到夏天,各商家關于涼感紡織品的宣傳就五花八門,但由于沒有專門的產品標準來約束,所以大多數都是一些概念炒作,雖然早在2017年我國就制定了關于涼感紡織品的檢測評定標準,但它只是一個方法標準而不是產品標準,所以對相關產品的約束并不高,現于實施的兩項涼感紡織品的產品標準正好填補了這方面的不足。
FZ/T 73067《接觸涼感針織服裝》將產品的涼感功能分為三個等級,優等品服裝的接觸涼感系數不小于0.25、一等品服裝的接觸涼感系數不小于0.20、合格品服裝的接觸涼感系數不小于0.18,這都比GB/T 35263-2017《紡織品 接觸瞬間涼感性能的檢測及評定》中不小于0.15的要求要高。
測試方法按GB/T 35263-2017規定,具體如下:
FZ/T 62042《涼感面料床上用品》也是根據產品的接觸涼感系數把產品分為三個等級,A級產品的接觸涼感系數不小于0.20、AA級產品的接觸涼感系數不小0.25、AAA級產品的接觸涼感系數不小于0.30,我們看到床上用品的接觸涼感要求比服裝還要高。
測試方法按GB/T 35263規定,具體如下:
有了產品標準關于功能性的具體要求,我們以后在購買這些產品時就有了依據,今后一定要看產品標簽上是否標注了這個產品標準,以及產品的功能等級,如果標簽上不是執行的涼感紡織品的標準,那么商家再怎么宣傳其涼感性能我們也不要買。
文章內容 僅供參考
文章來源:紡織科技達人、檢測微信平臺 ID:testbbs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本公司研發生產的涼感性能檢測設備: MB291織物涼感性能測試儀
可到轉到產品中心查詢了解參數
有需要的伙伴,可留言咨詢了解